(十一)地方志工作

【概况】

2022年,区地方志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动力,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响,强基础、重创新、做精品,统筹推进志鉴史编纂、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地方志文化传播、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着力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核心主业,编纂出版《普陀年鉴(2022)》,完成《上海年鉴(2022)》普陀区相关内容编纂。根据市地方志办公室要求,完成《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普陀区抗疫概览编写。推进地情资料数字化网络化,年内完成相关地情书籍数字化扫描22本,OCR识别3559页,图片3952张,精选部分书籍在“普陀区档案局(普陀区地方志办公室)”网站展示。利用航拍手段记录区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进展变化,扩展和丰富地方志图片库资源,拍摄照片406张,向年鉴供稿单位征集图片269张,向区融媒体中心征集2021年新闻图片654张,同步录入区地方志图片库信息系统。开展地方志法规宣传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大地方志工作宣传覆盖面。(顾全)

【《普陀年鉴(2022)》出版发行】

11月,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的《普陀年鉴(2022)》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年鉴是普陀区第二十四部综合年鉴,区委副书记周艳任主编。全书依次设特载、专文、专记、要闻·大事、概貌、以中文序号为标示的29个类目、附录、索引等,采用类目、分目、条目三级结构。全书用条目编写的部分(除专记、要闻·大事外),计有178个分目、1278个条目;收录统计图、示意图及表格64张,彩页照片140帧,正文附随文照117帧。设有《普陀区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普陀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数智普陀”建设》《普陀区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普陀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专文5篇。根据《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要求,以打造精品年鉴为目标,结合普陀区实际,对年鉴框架结构进行优化完善,并同步对英文目录作相应修改,使其更准确揭示所记述内容特点;同时延续上一年封面版式,将普陀区最有代表性自然地理标识——苏州河十八湾平面图作为封面背景,以呼应内文中区域高质量发展现状,力求全书图文并茂、美观大气、具有可读性。该年鉴为大16开本,全彩色印刷,印数900册,配套发行可供全文检索的U盘。(顾全)

11月,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的《普陀年鉴(2022)》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区方志办供稿)

【《上海抗击新冠疫情实录》普陀区抗疫概览编写】

8—9月,根据市地方志办公室要求,广泛征集抗击新冠疫情资料、图片和数据,与区防控办紧密协作共同编写形成《普陀区抗击新冠疫情概览》,从组织领导、指挥调度、部署推进、督导检查、核酸筛查、集中隔离点与方舱医院建设等18个方面记述普陀区防疫抗疫总体情况,收入典型案例7则,全文近1.5万字,附随文照单图29张、组图4组。(顾全)

【地方志文化传播】

2022年,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地方志法规政策宣传活动。采取“云展示”“云宣传”“云阅读”形式开展地情文献线上展览。与区档案局(馆)合作举办“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为主题的线上活动,利用“上海普陀档案”微信公众号平台举办线上有奖竞答,宣传地方志法规政策和地方志知识。精选历年线上展览及视频资源,制作展示合集,提高公众对地方志文化的知晓度,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学习。制作《普陀年鉴(2021》网络版,部署至“上海普陀”网站及“普陀区档案局(普陀区地方志办公室)”网站,为社会各界阅读、查用地情资料提供便利。拓宽地方志文化传播范围,配合市地方志办公室推进各区新一轮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加工上网,梳理历年来出版的志书、年鉴、地方史等重要地情书籍及电子书,报送电子化地情书籍9本,纸质地情书籍3本;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长效化运行,赴苏州河沿岸谈家渡、清水湾、长风湾等新建驿站开展赠书活动,构筑苏州河沿岸方志文化服务阵地;扩大与长三角地方志机构的志鉴史互换交流,丰富和拓展地方志文化资源。(顾全)

【志鉴开发利用】

2022年,参编普陀人物专题图书,与区档案局(馆)联合编撰普陀人物专题图书《苏河星灿——普陀区历代志士贤达撷英》,梳理挖掘区境内65名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名人及背后故事,展现普陀独特人文魅力。全书约20万字,配图170余张。该书的编撰填补普陀区在历代人物传记整理编研方面空白。与区档案局(馆)共同举办“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非凡十年靠谱追梦路”档案图片展,选取照片200余幅展示十年来普陀区转型实践成果,立足档案方志视角讲好普陀发展故事,激励全区人民投入“写好五线谱,谱好两部曲,携手零距离,共画同心圆”美好愿景建设。展览在区内十个街道镇巡展,并同步推出线上展。(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