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保障

【概况】

2022年,区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征地养老等政策。依法妥善处理在新冠预防和救治工作中感染新冠的一线工作人员工伤认定工作。取消劳动能力鉴定前置性医疗检查。开展平台企业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待遇,收到申请60件,作出确认结论41件。全年完成工伤认定1164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780件。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动,加强经办内控,规范审核管理,开展专项检查,提升社保基金管理水平。统筹做好新冠疫情防控与医疗保障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市级医疗保障政策,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数据赋能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长护险试点;推进多元复合支付体系建设,深化医保关键领域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守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加大医保服务数字化转型力度,促进医保经办管理提质增效。(叶阿娟 钱维华)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动】

2022年,制定《普陀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动方案》,建立区级工作专班,深化社保基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完善社保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提升基金管理水平,维护基金安全。9月,全面启动该项工作。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失业保险资金、城乡居保基金经办内控,提高经办质量。规范审核管理,严格规范基金支出,加强补贴待遇政策审核稽核。开展2021年社保基金专项整治整改“回头看”,严格落实要情报告制度,持续开展警示教育,排查风险隐患。迎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专项督查检查,加强问题整改,堵塞管理漏洞。(叶阿娟)

【医疗保障】

2022年,部署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降价、延续部分参保人门诊大病登记有效期、试行个人账户支付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医用口罩费用、延长评估到期的长护险老人待遇有效期等,满足群众疫情期间的医疗保障服务需求。坚决落实“两个确保”要求,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及时对区内定点机构开展医保结算,支持医保定点机构在资金结算上不因疫情而受影响。4—5月,为区内125家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正常结算服务,支付医保基金5.92亿元。服务保障长护险重点对象护理需求,有效满足部分重度失能老人护理需求,提供1.35万人次服务。复工复产后,运用大数据比对和现场检查相结合方式,对区内40家长护险居家护理机构开展15批次抗疫工作专项督查,运用大数据核查核酸检测情况。8月起,长护险评估工作全面恢复,疫情期间积压的存量评估6109人次,于10月7日全部完成,评估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转。(钱维华)

【落实医疗保障待遇】

2022年,深入落实全民参保,依法依规落实分类参保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做好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等待遇审核。推进大学生持社保卡就医结算。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政策落地。全年居保参保登记13.58万人,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参保2.52万人。生育保险审核并给付1.08万人次,给付金额3.07亿元。加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完善区医疗救助工作制度,规范救助流程,落实医疗救助政策,推进医疗救助系统建设,保障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至年底,开展医疗救助8.59万人次,救助金额2459.77万元。(钱维华)

【长护险试点工作】

2022年,完善长护险管理机制,规范区长护险工作管理操作流程,建立居家参保人员个人诚信承诺制,开展评估稽核、居家护理机构信用评估,提升长护险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区长护险服务关心关爱行动,加强对90周岁及以上的超高龄老人、重残老人(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的残疾老人和三级智力、三级精神的残疾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60周岁以上低保家庭成员、特困人员及其他人员(离休干部、获得过全国荣誉表彰的老人)五类特殊对象的关心关爱,优先开展评估、提供服务、衔接转介等。9月1日至年底,为587位老人优先安排评估,评估结果免予公示。开展长护险“一网通办”实践探索,推出“长护险服务一件事”,实现评估流程和结果“主动问询推送”。“学习强国”上海平台、文汇App、东方网、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等多个平台报道《普陀首推“长护险服务一件事”线上查询功能》惠民案例。自7月15日上线至年底,查询量近6000人次。全年区长护险服务老人2.76万人,动态失能率为7.5%,受理长护险申请1.53万人次,完成评估1.73万人次,居家护理累计服务326.4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2.15亿元。(钱维华)

【医保关键领域改革】

2022年,推行总额预算管理框架下的按照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按床日付费等多元复合支付体系建设,联合区卫生健康委制定《普陀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内,区1家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纳入按照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试点、21家有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纳入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提前2年完成全覆盖目标任务。做好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及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政策培训,保障参保人员基本用药需求及用药连续性,确保2021年版医保目录平稳有序执行。落实27种药品、30个医用耗材条目纳入医保支付及高值耗材集采落地,减轻参保群众费用负担。(钱维华)

【医保基金监督管理】

2022年,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宣传力度。以“织密基金监管网,共筑医保防护线”为主题,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医保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活动。向参保群众发放打击欺诈骗保宣传品3.3万份,在区内定点医药机构全覆盖张贴宣传海报400张,在“普陀医保”公众号、上海环球港等商业地标商业大屏、居民社区播放宣传视频,区内打击欺诈骗保典型案例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海普陀”App上报道刊登,营造维护医保基金安全良好氛围。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聚焦重点领域,综合运用日常监管、预警检查、飞行检查、联合检查等方式,实现定点机构监管全覆盖,确保“无漏洞”“无死角”,将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向纵深推进。优化监管手段,以数字赋能提升监管有效性。至年底,开展区内定点机构检查,追回不合理基金支出121.49万元(其中自查自纠退回不合理基金支出69.16万元),并处罚金67.48万元。开展“两个异常”(门急诊就诊和医疗费用异常)监管审核246人次,发现违规就医166人次,涉及退款110人次,退回违规费用15.47万元。加强部门联动。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对区内定点药房开展跨部门“双随机”(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加大“行刑衔接”工作力度,对符合移送标准的,做到“应移必移”。协助普陀公安分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调取嫌疑人医保数据并完成费用统计22人次,刑事立案10件。协助区检察院补充分析医保欺诈涉案人员医保费用统计22人次。建立区骗取医保基金案件侦查与取证标准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深化案件协作机制。(钱维华)

【医保经办服务】

2022年,推进普陀区互助帮困人员住院医疗费补助实现“好办”。推进医保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大厅基础设施改建,推行预约服务制,新增“母婴室”,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专区,完成“‘医’靠‘e’行,普保民情”“靠谱医保”数字体验区设计。推进定点药店和互联网医院纳入“双通道”机制管理(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满足谈判药品供应保障、临床使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并同步纳入医保支付的机制)工作。完成国大复美大药房武宁路店等3家“双通道”药店,区内9家零售药店纳保受理、评估上报。落实3家互联网医院、1家互联网诊疗机构医保协议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医保社会服务。至年底,办理医保转移接续3617人次,跨省异地就医登记备案311人次,开展异地门急诊和住院结算10.65万人次,医保支付总金额4.74亿元;办理门诊大病登记、医保卡册补换等综合类业务2.58万人次;受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转入申请426人次,转出申请3191人次;办理零星报销2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7870.51万元;办理互助帮困补助2253人次,实际补助金额395.50万元。(钱维华)

【落实社保政策】

2022年,市社保中心普陀分中心紧扣社会保险主责主业,以年内各项重大政策和经办要求为重点,落实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遗属待遇政策、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社保卡领取养老待遇、对接全国统筹平台等相关工作,确保平稳推进、执行到位。(王安琪)

【社保基础管理】

2022年,区内参保户数7.04万户,参保人数65.80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41.30万人、离退休(职)人数24.50万人。年内新建账户2.75万人,办理退休7999人,办理享受工伤待遇1676人。(王安琪)

【社保对外服务】

2022年,市社保中心普陀分中心接待来访咨询2.17万余人次,接听12333咨询服务热线308次,处理解决信访信件336封,答复网上评议件63件,回复交互平台2656件。完成养老人员资格认证2342人次,“四类人员”(非因工死亡职工遗属、精减回乡老职工配偶、因工死亡职工遗属、因工致残1—4级工伤职工)收入认证385人次。为单位、个人提供自助查询打印2万余人次。辖区内10个街道镇社区工作人员接待社保政策咨询10万余人次,协助办理个人退休手续2280人,完成灵活就业人员缴费类业务1.13万余笔。(王安琪)

6月6日,区社保中心开展对外经办服务(区社保中心供稿)

【社保工作内外联动】

2022年,市社保中心普陀分中心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普陀支行探索建立共建机制,将“社银互联惠民生”作为年度重点实事项目,延伸社保服务半径,拓展服务领域;与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建管委,以及区内教育、卫生等大口单位加强配合,推进退休“一件事”、公务员管理“一件事”、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一件事”、建筑企业按项目参保等工作;与区税务部门建立合作备忘机制,通过人员互通、信息互换,形成社税合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办事提供便利。(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