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等教育

【概况】

2022年,普陀区内有3所高校,分别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华东政法大学普陀校区,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华东政法大学为上海市管理高校。(年荐)

【同济大学】

2022年,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和10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四平路123号,嘉定校区位于曹安公路4800号,沪西校区位于真南路500号,沪北校区位于中山北路727号)和临港、张江等研究基地,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千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87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7万余册。

学校全日制本科生18536人,硕士研究生11288人,博士研究生7668人。另有国际学生3160人。拥有专任教师281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9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6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含双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9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50人次,“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5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10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建成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示范性党员活动室和示范性党建服务中心各1个,实现校内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阵地全覆盖。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等3个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印发《同济大学关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全面修订2022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体美劳教育全面纳入,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本科基础宽、硕士专业深、博士学术精”阶段培养定位,完善“2+1+X”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即2年科学基础、人文基础和专业基础培养,1年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培养,X=1—6年本研衔接专业学习与学术创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打造以书院制、导师制、完全学分制为特色的“国豪书院”。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拔尖人才培养特区,贯彻“严选才、强引领、厚基础、重交叉、育栋梁”的人才培养理念,建设8个基础学科拔尖基地(班)。推进教育部“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建立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核心、第二课堂思辨和实践平台为外延拓展、学科文化为环境浸润的三圈层“大思政”育人模式。6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5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52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63项,其中特等奖11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27项,实现成果类别全覆盖、成果数量新突破。

新增“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硕士授权点,调整(撤销)2个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知识产权、智能科学与技术),筹设“区域国别学”一级交叉学科。首轮9个高峰学科完成既定目标,成功申报“飞行器力学与控制”Ⅳ类高峰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完成预定工作目标,A类学科总数增加50%,C类学科数量大幅减少。学校新增1个ESI百分之一学科领域和3个ESI千分之一学科领域,学校ESI前百分之一学科领域达到16个(其中千分之一5个)。

完善科研基地平台战略布局,重组3个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建设“车路一体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和“心脏病”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首批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标杆实验室);获批联合建设“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多重灾害全息实验系统和地外天体深空环境室内模拟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项建设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实现理工医类省部级科研平台学科全覆盖。启动“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期项目建设。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27项,获批635项,比上年增长13.9%,创历史新高;基金项目数量和质量均取得新突破,获重大项目1项、重大科研仪器2项、重点项目15项;获批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系列项目103项,首次突破百项大关;获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创历史新高;获批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围绕“智能+”和特色学科、基础学科融合,构成具有同济特色的特区战略布局。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6项,创历年新高。在CNSP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成果77篇,其中以同济大学为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发表Nature2篇、Science1篇、PNAS5篇,创历史最好成绩;SCI论文8395篇,其中一区1493篇。2022年决策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19篇,“上海设计百人智库”获得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点名表扬。

教授高绍荣带领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授翦知湣获评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2022年,累计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9人;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20人,其中新增“杰青”和“卓青”获得者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教学名师6人,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在站博士后规模实现五年翻番。

创作发布10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微视频。深化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京昆)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115周年校庆为契机,分别与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联合制作发布纪录片《抗战中的李庄——书声琅琅》同济专题、校史纪录片《百十五载与国同行》。

推出“同济大学中德合作2.0战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首个中德合作学科交叉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成立首个中德博士生院,筹建德国与欧洲人文研究院,建设中德中欧人文交流示范基地,签署新一期《同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有关中德学部的合作协议》等重要合作协议。新增“一带一路”沿线伙伴高校,与以色列理工、埃及巴德尔大学、马来西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试点拓展与沙特阿拉伯的合作关系,全年新签续签各类协议92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筹建“环境创新中心”。推送20名学生赴各类国际组织实习,推荐10人次教师赴国际组织挂职锻炼或任职,1名教师入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区域办公室。(沈丹)

2022年,高绍荣(后排左五)带领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图为团队合影(同济大学供稿)

【华东师范大学】

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有闵行、普陀两个校区(闵行校区位于东川路500号、普陀校区位于中山北路3663号),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学校设4个学部、33个学院(系)、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研究院,另设有4个书院。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本科专业总数85个,涵盖11大学科门类。拥有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Ⅰ类2个,Ⅱ类2个,Ⅳ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4418人,其中专任教师2412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2101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9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457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914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952人,硕士研究生17719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551人。2022年,华东师大共有毕业生7419人,其中本科生3671人,研究生3748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升至95.37%,就业质量稳中有升。学校基金会全年总收入约1.4亿元。

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2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1家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智库(培育)、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4个上海高校智库、10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现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学校主办、承办和合办各类中文期刊23种、英文期刊7种,图书馆拥有实体馆藏文献总量495.29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64个(466个子库)。学校现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67所。学校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在海外建设5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

学校新增入选国家级各类人才计划30人、上海市人才计划33人,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钢入选首批“新基石研究员”。2022年度文科科研国家级项目立项61项,并列全国第四。其中,全国教科项目立项28项,位居全国第一。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24项,位居全国高校第八、上海高校第一。上海社科规划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年度项目及专项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曙光人才计划项目等立项数均排名上海第一。10项成果获第十三届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其中获奖总数和一等奖均位列上海第二,为历届获奖数最高。6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十三五”建设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4家获评优秀。2022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立项226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9项,杰青、优青及青年项目获批数均创历史新高。在基金委交叉科学部获批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支持)、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现突破性进展。

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5项、一等奖28项、二等奖24项,合计67项。获奖总数、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数量均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参赛项目获全国银奖1项,铜奖7项;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海市赛中获7金、6银、7铜,奖牌数位列上海高校第一。3月,师大学子再获“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特等奖。6月,殷杰、王军、孙斌栋的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钢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8届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一等奖(全国仅5位)。2022年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华东师大二附中共获得9枚金牌、4枚银牌,4名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金牌人数和集训队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在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华东师大代表队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获特等奖,本科生王明逍获最佳正方奖。

“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法学院田雷和教育学部雷浩入选年度“上海社科新人”。6月,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当选新一届市委委员。

华东师大5个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20个专业入选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共有5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80%的招生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学部、院系全覆盖。新增5个学位授权点,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海上丝路”河口海岸国际联合实验室项目入选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新一批31个签约行动。入选“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并获批经费5000万元,获立“区块链数据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月,马欣然、徐凌燕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细胞》(Cell)杂志刊发科研成果并选为封面文章。8月,《自然》(Nature)在线刊登生命科学学院张楫钦、刘明耀、杜冰、李大力团队的最新成果。

6月,以“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为主题的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华东师大举行。9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先后举行共建智能教育实验室签约仪式和“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智能教育协同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仪式。11月,首届世界地理大会在华东师大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名参会者共议“地理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题。

学校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华东师大南亚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等机构。10月,华东师大成立新一届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第九届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国荣、张经,副主任委员袁振国、张志铭、韩布兴、程亚。(施家仓)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获“华为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特等奖(华东师范大学供稿)

【华东政法大学】

2022年,华东政法大学有松江、长宁、普陀三个校区(长宁校区位于万航渡路1575号,普陀校区位于顺义路21号,松江校区位于龙源路555号),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设21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5个本科专业、1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和1个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一流学科、2个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出版《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类核心期刊。

在编教职工1293人,其中专任教师762人(教授135人、副教授27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9人)。各类在校生178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977人、研究生5697人、留学生126人。招收全日制本科生3365人(含52名少数民族预科生、450名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学生、45名港澳台侨学生),实际报到3210人;招收各类研究生1982人(硕士生1865人、博士生117人),实际报到1966人(硕士生1851人、博士生115人)。2022届毕业生为4973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881人,硕士毕业生1994人,博士毕业生98人;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86.81%,其中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81.29%,硕士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4.28%,博士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6.94%。

依托中央宣传部直报点,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维护政治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报送专报288篇,获省部级以上批示246篇(其中国家级领导批示64篇),采用率85.4%。组织开展项目申报,获教育部重大项目立项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30项。与最高法院、中国侨联共建“中国侨益保护与研究基地”,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数字法治与治理现代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协调小组共同成立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长宁校区河东改扩建工程项目获批立项。完成凯旋路校区资产划转和长宁校区36号楼居民搬迁,完成松江校区生活园区、万航渡路围墙拆除,提升校园绿化景观。高标准修缮文保建筑,打造长宁校区苏州河步道景观照明工程,获广泛好评。“华政园打造最上海文脉”案例获评第四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超额完成人才揽蓄计划,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16人、青年人才65人。强化对高层次人才系统性培养,遴选60名教师进入第二批“经天学者”计划。举办青年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班,开展第四批功勋教授推荐遴选、第四届教师贡献奖评选表彰活动。6名教师入选“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师入选上海领军人才(海外)项目,2名教师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个团队入选上海市第四批专家服务基层项目。

新增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上海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8个,10门课程获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11项成果获评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本科法学类专业由大类招生改为按法学各专业方向招生,博士申请考核制试点扩大至12个专业。选派15名学生参与国际组织实习,137名学生参加交换项目等。113名“小叶子”志愿服务进博会。建设“云端法律学校”,为中西部中小学提供法治教育活动。学校代表队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全国一等奖,学校实践团队获评全国“三下乡”优秀实践团队。推进学生就业工作,初次就业率达85.01%。

出版《华东政法大学志》并举办首发式,制作《初心》《寻迹·万航渡路1575号》画册,宣传学校历史底蕴和法治文化。原创话剧《雷经天》入选2022年上海首届法治文化节重点推荐剧目。整体性、系统性规划长宁校区红色文化地图,开展“红途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苏州河畔的一堂大思政课”“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巡展”等文化活动,提升“一江一河”滨水地区苏州河华政段文化内涵。

设立总法律顾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治工作的意见》。成立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持续推进《华东政法大学章程》修订,健全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治理制度,制定规章22件,修订24件,废止24件。深化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校院权责清单研制。完成2021年度教学科研单位绩效评价、2022年度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

完善《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深化学科建设二级管理改革,设立23个建设学科和8个培育学科,明确第一批学科带头人。获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11月12日成立全国首个涉外法治学院。召开一流学科建设论坛,成立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30余场。出版发行《法学》英文期刊,提高中国法治话语国际影响力。

加大卫生健康法学、教育法学、智能法学以及国家安全学等学科建设培育力度。成立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10月30日成立沪上首家独立建制的纪检监察学院,新增纪检监察法学学科并完成学位点专家论证。自主设置国家安全法学、法律与语言2个硕士点。

出台《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方案(2021—2025)》,2个创新团队获评年度考核优秀。学校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三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篇,在其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3项成果获上海市社联2022年度十大推介论文。5人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人获第八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等。(纪晨)

11月12日,华东政法大学成立全国首家涉外法治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