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

【概况】

2022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有效举措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出台《“靠普助”救助工作实施方案》,临时安置因各类原因滞留上海人员739人次。推进精准救助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社区救助顾问”队伍建设,开设线上“靠谱讲堂”系列慕课,完成515名“社区救助顾问”及301个救助服务站点备案登记。开展“桥计划”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星宝援助计划”等公益项目继续迭代升级。上线“随申办市民云”App慈善靠谱令,开展首届“上海慈善奖”评选报送。全年救助各类对象约56.88万人次,发放社会救助金4.6亿元。其中,低保97671人次,发放救助金1.27亿元;临时救助1018人次,发放救助金96.78万元;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189人次,发放救助金27.04万元;特困人员供养1889人次,发放救助金383.37万元;春节节日生活补助7078人次,发放救助金577.73万元;夏令补贴162人次,发放救助金1.94万元;一次性价格临时补贴及一次性生活补贴50917人次,发放补贴资金1118.17万元;社保移交农婚知青70人,发放救助金22.87万元;支内回沪帮困补助172393人,发放帮困补助金2.32亿元。安徽下放户定期补助532人,发放救助金736.28万元。综合帮扶6396人次,发放帮扶金735.93万元。慈善帮扶20483人次,发放慈善帮困资金1420.63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10047人次,发放补贴资金5016.28万元。(林慧珍)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2022年,区民政局下发各类通知、提示,协调街道镇力量想方设法做好民生保障。发挥居委会、楼组长、志愿者、“社区救助顾问”等队伍作用,了解困难群众生活,跟进做好服务保障。根据市发改委、市民政局通知要求,做好抗疫期间菜价临时补贴、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等的发放。其中3月菜价补贴发放标准为每人100元,总额84.24万元;4月物价补贴每人118元,总额99.12万元;5月份一次性物价补贴每人126元,支出105.54万元;3—7月期间部分困难对象一次性生活补贴每人1000元,支出708.08万元;7月一次性物价补贴每人71元,支出59.77万元;9月一次性物价补贴每人71元,支出61.39万元。根据《普陀区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工作方案》《普陀区以靠谱行动支持疫后经济社会恢复的十条措施》,拟发“靠普助”实施方案,助力困难群众在疫情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向各类对象327人次发放16.35万元。(王红)

【“靠谱讲堂”慕课】

2022年,开展线上“靠谱讲堂”系列慕课,邀请2021年筛选的区级讲师组成的讲师团推送社会救助政策有关课程,在线向群众提供政策科普,做好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知晓率,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能及时接受救助;通过慕课起到培训“社区救助顾问”作用,使“社区救助顾问”随时获得学习资源,熟练掌握各项救助政策,为救助顾问赋能。推送课程逐渐覆盖政策宣讲、救助业务实操、案例分析、资源推送、服务对接、典型宣传等内容。(王红)

【“社区救助顾问”队伍建设】

2022年,加强“社区救助顾问”队伍建设。通过对“社区救助顾问”和救助顾问服务站点备案登记、规范管理,打造过硬的线上线下“社区救助顾问”团队。全区有301个“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点,515名“社区救助顾问”分布在各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和居委会,作为救助对象和各项救助资源之间的“桥梁”,为救助对象提供全方位“救助资源服务清单”,为困难对象提供专业化、导向性社会救助服务,实现对困难家庭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救助帮扶。完善“社区救助顾问走访发现+大数据智能查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与区大数据中心互通大重病家庭信息等,及时开展潜在救助对象针对性帮扶。(王红)

【社会救助综合治理行动】

2022年,根据《上海市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综合治理方案(2022—2025年)》《2022年上海市社会救助综合治理重点工作安排》要求,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治理行动。落实社会救助绩效评价和社会救助资金专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围绕审计发现问题开展原因分析、问题整改、资金追回等工作,同时抓好机制建设,巩固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成效。规范社会救助管理,完善监管机制,健全完善居委会成员、低保经办人员近亲属纳入低保的规定审批和备案制度,以制度防范“关系保”“人情保”。对照市民政局工作要求,完善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结合区实际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坚决纠正社会救助领域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王红)

【精准救助数字化平台建设】

2022年,开发普陀区精准救助数字化平台,建成线上“两库一中心”(救助政策查询库、救助数据信息库、救助预警中心),通过数字赋能社会救助工作。政策中心集结人社、卫生、医保、教育等多个条线救助政策,结合现有案例,通过算法形成救助样本方案,为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救助顾问”开展工作提供参考。预警中心以“一户一档一策”为主线,通过综合分析来自不同渠道的家庭信息资源,主动发现、推送区内困难家庭,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根据困难家庭基本情况、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生活困难情况,分级管理、分层分类开展救助,推动大数据与社会救助深度融合。区大数据中心拓展信息资源网络,汇总全区有社会救助事项的委办局救助信息,建立救助外人群信息,通过数据运用形成暖心清单,发现潜在困难群众。通过线下“社区救助顾问”实地走访调查,核实并征求家庭需求,精准实施救助。(王红)

【市民综合帮扶】

2022年,区至爱帮困服务社围绕保民生、促和谐工作重点,有序、规范地开展帮扶,完善综合帮扶“以个案帮扶为主、项目帮扶为辅”工作格局,做好救助政策的拾遗补缺。全区11家“爱”系列民间帮困服务社按照“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网络化”要求,及时、有效地缓解政策未能覆盖或覆盖后仍有特殊困难市民的急难愁问题。年内全区帮扶组织帮扶对象6396人次,支出帮扶资金735.93万元。(王红)

【慈善公益活动】

2022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普陀区代表处扩大慈善文化社会影响力,发挥传统品牌“蓝天下的至爱”活动效应,号召“一元也是爱”慈善概念,第二十九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募集善款886.57万元。持续推进公益慈善项目,“星宝援助计划”“架心桥增能量”“微心愿365”“非遗扶贫帮困”“普心守护”等项目内涵和服务效能提升,年度开展公益项目合计支出82.47万元。汇聚慈善力量助力疫情防控,开展“我们‘疫’起行动,同心守‘沪’家园”抗疫援助专项行动,收获捐款241.6万余元,为社区、卫生健康系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等一线人员输送物资226.92万元,用于养老机构慰问、消毒液采购等61.12万元。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发起“疫”起护老项目,分2批次为全区80岁高龄独居老人发放防疫生活关爱包7884份,普陀区代表处采购6000余份防疫慰问礼包慰问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等抗疫工作者。弘扬慈善文化营造公益氛围,参与首届“上海慈善奖”评选报送,玉佛禅寺“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获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奖,白莉(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公益中心理事长)获慈善楷模奖;持续通过《文汇报》《至爱》杂志等载体讲述普陀区慈善故事,传递普陀区慈善力量。(王红)

【普陀慈善周系列活动】

2022年,根据市民政局开展“上海慈善周”要求,区民政局举办“靠谱慈善行助力同心圆”普陀慈善周系列活动,以云平台分享形式,展现公益组织风采,弘扬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精神。9月5—11日,陆续举办“汇聚慈善力量、助力共同富裕”圆桌沙龙、“善行‘长’相伴,‘寿’护公益梦”普陀慈善周之长寿篇、“TOP善行筑梦公益”普陀慈善周之桃浦篇、“安全善行——社会组织参与网络安全宣传”等活动,线上直播点击率超2万人次,获得社会公众广泛关注。(郭春燕)

9月5日,“靠谱慈善行助力同心圆”2022年普陀慈善周启动仪式举行(区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