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
2022年,普陀区社会事务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压实责任、调快节奏、优化节点、细化举措,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坚持从严从紧,筑牢新冠疫情防控安全屏障。守住外防输入坚固防线,牵头做好境外新冠疫情输入防控指挥部工作,聚焦入境、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沪返沪等重点人群,做好相关人员转运;推进集中隔离点科学管理运行,根据疫情形势及时、动态调整隔离房源,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全力保障点位内物资配备、强化落实点位工作人员培训,优化各点位房费结算和关停并转流程手续,常态开展督查指导;筑牢社区防线,加强对街道镇、居村工作指导,严格审核居家管控条件,开展社区防控专岗招聘,落实对各居村疫情防控实地督查;强化养老机构管理,养老机构定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并在出入口安装视频监控联入街道镇城运中心,实现可视、可控,持续推动养老机构疫苗接种,做好常态化防控监督检查;聚焦儿童福利、流浪乞讨救助、婚姻登记等民政服务行业,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松懈。
注重精准多元,夯实民生兜底保障。精准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开展线上“靠谱讲堂”系列慕课,推进精准救助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社区救助顾问”队伍建设,做好疫情期间临时安置工作,出台《“靠普助”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帮助因疫致困群众。回应各类服务对象需求,元旦、春节开展“听民意、惠民生、暖民心”主题帮困送温暖工作,为困难老人开展“温馨八送”(春节送温暖、元宵送汤圆、清明送青团、端午送粽子、酷暑送清凉、中秋送月饼、重阳送糕团、全年送保险)系列活动,为困难家庭“节日添温、四季送暖”,开展“桥计划”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全年帮困救助各类对象56.31万人次,支出资金4.56亿元。扩大慈善文化社会影响力,发挥传统品牌“蓝天下至爱”效应,上线“随申办市民云”App慈善靠谱令,开展首届“上海慈善奖”评选报送,提升“星宝援助计划”等公益项目内涵和服务效能。
聚焦提质增能,提升养老服务能级。聚焦养老供给,提升保障能力,保质保量完成五项年度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聚焦“9073”养老服务体系(90%身体状况较好、愿意和子女在一起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3%的老年人通过机构养老予以保障),深化融合发展。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发放老年综合津贴4.49亿元,在资金补贴、互助机制、能力提升上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优化养老设施、养老顾问队伍、养老服务能力、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供给;提高机构养老专业化水平,紧盯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需求,支持护理型床位改造,多举措保障养老机构医疗资源,加强机构服务质量考评。聚焦服务质量,筑牢发展基础。加强养老机构审核登记管理,落实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开展消防安全督导项目,整治养老服务领域诈骗行为和欺老虐老、危及老人生命财产安全行为,维护好养老服务质量和信誉。
突出共建共享,强化社会治理效能。抓规范,夯实基层治理底盘。织密建强居村一线组织体系,深入推进居委会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强队伍,提升服务群众能力。逐步健全社工选聘“额度审核—招录自主”模式,优化招录流程;突出“四百”(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走访实效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更新“百事能”工作指导手册,落实“五个一”(记好一本民情笔记、收集一个群众美好建议、提出一个社区治理点子、解决一个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一件靠谱民心实事)要求;完善社工分层分类培训体系。重品质,提升服务水平能级。以评促建,争创5A级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明晰标准,提升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中心服务能级。
聚焦规范有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坚持登记监管“两手抓”。依法依规做好登记工作,优化完善内控工作流程;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培育扶持“两促进”。加强“零距离·益加盟”党建品牌建设,推动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开展区社联会培训及宣传项目,举办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培训班;指导社会组织在供需对接平台发布供给项目,发动社会组织支援“乡村振兴”。坚持公益服务“两提升”。举办“靠谱慈善行助力同心圆”普陀慈善周系列活动。
回应群众关切,优化社会服务供给。履行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职责,为区困境儿童提供家庭监护支持服务;发挥区未保办牵头协调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完成10个街道镇未保站全覆盖实事项目建设,在未保站嵌入“未爱小屋”,建立“家校社医”联动机制,开展各类未成年人社区关爱服务等配送项目。提升婚姻收养登记服务能力,举办特色主题颁证活动,试点推进婚姻登记全市通办。(林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