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陀区深化“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营商环境建设

2018年以来,普陀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部署安排,重点聚焦市场主体发展需求,全面对标世界银行指标体系,丰富完善“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营商环境政策体系,推出区营商环境方案1.0版至5.0版,累计出台改革举措500余条,把优化营商环境贯穿到投资促进、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2022年新设企业位列上海市中心城区首位,区级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0%。

一、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一是健全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机制。依托线上“一窗通”平台、线下综合窗口、帮办服务窗口,开办企业全程做到当场办结、无需费用。2022年,全区新设企业13021户,比上年增长137.35%,每千人新设企业数为10.5个。推广“一业一证”、证照联办,至2022年底,制发“一业一证”综合许可证1873张,扩大高频证照变更联办“一件事”联办许可事项范围。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优化简易注销办理程序,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限由45日缩短至20日。
二是实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机制。完善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制度,优化公平竞争审查程序。邀请利害关系人参与重大政策措施会审,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依法依规保障外地注册企业在辖区内招标投标活动中享受平等待遇,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
三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简化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审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对违规收取保证金的清理检查,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上线使用政府采购“云平台”,提高采购质效。
四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线上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线下做实审批审查中心,做到“只登一个系统、只找一个部门”。推动并联审批、多图联审、联合验收、区域评估、告知承诺、“多规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等改革措施持续落地。在不动产登记大厅设立企业服务专区,做到企业间不动产登记实现一个环节、90分钟发证。探索抵押不见面审批模式和抵押登记“跨省通办”。

二、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上线一批办事频率高、群众获得感强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推动简单事项自动“快办”、复杂事项智能“好办”。作为全市唯一新增特色电子材料目录试点区,完成“区块链+电子材料库”建设。加快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系统建设,完善智能预审、智能填表功能,通过归集各类申请表单、审查要点等,为大厅工作人员提供实时知识推荐、知识查询等功能。
二是深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综合窗口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形成“1+9+N”(“1”即普陀区政务服务中心,“9”即9个相关条线政府部门设立的专业政务服务中心,“N”即N个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及居村委等组织)政务服务窗口人员评价体系。建立领导干部陪办帮办制度,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级职能部门和街道镇领导全程帮助企业群众办事,深化拓展“老法师”线上“面对面”客服,提升“AI+人工帮办”24小时服务水平。加快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实现10个街道镇24小时自助服务区全覆盖。开通政企服务直播间,推广政策云解读、流程云辅导。提升“好差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覆盖面和响应率,及时发现问题、优化流程。
三是推进企业专属网页建设。开展惠企政策和证照提醒推送,推出30项政策体检,实现“双随机”(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质量“一站式”服务的精准推送。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建立区内涉企政策文件“政策库”,将政策原文、解读材料等上传入库,通过自动检索和识别,将政策与不同类型的企业相匹配,实现精准推送。变“线下层层申报”为“线上直通直达”,对科技专项资金申请、人才公寓补贴等面向特定企业的条件性优惠政策,优化办理程序,推动政策快速兑现。

三、打造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

一是强化科创策源功能。形成“科技创新大政策+智能软件、研发服务、数字化转型、网络安全专项”的政策体系,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中华武数”[“中”即中以(上海)创新园,“华”即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即武宁创新发展轴,“数”即“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科创布局,提升中以(上海)创新园等科创载体孵化效能,支持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高水平实验平台场地改造,统筹整合武宁创新发展轴科创资源,升级打造“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二是提升人才吸引力。优化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申报流程,完善专用落户额度自主审批流程,对特殊人才实行“专人负责、上门服务、全程跟踪”服务机制。深化“人才优享卡”服务,探索“上门办”服务模式。提升人才业务网上办、一口办、马上办、上门办等服务,在全市率先开发“普乐士(Plus)”人才公共服务信息管理辅助系统。

三是完善财税金融政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动税费合并申报缴纳、智慧办税、精简办税等便利化办税举措落地,推行征纳互动税费服务新模式,推广“全市通办+预约办事”线下服务模式,试行发票全面电子化等。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完善“3+5+X”(“3”即服务企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推动“才聚普陀”3项普惠政策;“5”即支持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发展的5项专项政策;“X”即涉及质量提升、节能减排贸易、商业、法律服务业等领域的若干特色专项政策)产业政策体系,提升政策申报和兑付便捷性,开展政策性担保贷款“批次贷”业务。打造“普会贷·信易贷”平台,2022年疫情期间组建100亿元“靠普贷”额度,纳入额度范围的贷款均可享受利率优惠、财政贴息。

四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在“随申办市民云”App普陀旗舰店首页开通“靠谱职·云就业”模块,聚焦重点群体,推送就业政策,云端调研需求,人岗智能匹配。深化“乐业集市”2.0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社区延伸,举办各类就业创业讲座、沙龙、政策宣讲等。推出“创业合伙人”计划,为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提供覆盖企业开办全周期的陪伴式成长帮扶。

五是提升企业服务精准性。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做实“政企早餐会”机制,强化“36+1”(36指36个企业系,1指各类基金)、“系主任”[区领导挂帅联系服务区重点(系列)企业]、“班主任”(产业部门、街道镇、地区投促中心牵头对接服务重点企业,做好服务企业相关工作)条块联动,深化“政会银企”“政会法企”“政会引企”(加强政府、商会、企业与金融机构、法律服务机构间的联系沟通,提升企业招引落地服务实效)沟通机制。加强服务专员队伍建设,完善“1+10+20+N”(1个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0个街道镇中小企业服务分中心,20个园区服务站、N个楼宇服务站)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精准对接企业诉求。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调度会机制,落实“工作推进单”等闭环管理机制,解决涉及项目招引落地中的重大问题。

四、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一是提升监管执法专业化水平。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管,制定监管事项清单,明确监管流程和处理方式,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在全市首创“信用联盟”,为联盟企业提供信用修复绿色通道、纳入区“信易贷”白名单、减少抽查等“政务诚信”专项服务权益等各类惠企服务清单。2021年10月,普陀区获评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促进市场主体合规经营,为企业量身定制《健康体检报告》,在中以(上海)创新园成立“靠谱”法治保障共同体,提供合规“体检”、合规人才培训、行业合规指引等服务,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落实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文化市场、规划资源等领域的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稳妥支持、服务保障执法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效。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出台知识产权专项扶持政策,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转移转化等进行扶持和奖励。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上海)平台合作打造区内首个“专利超市”。打造“行政调解+司法确认”“知识产权调解工作室+属地市场监管所”双结合调解工作新模式。2022年,普陀区高价值发明专利2184件,比上年增长19.67%;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7.62件,比上年增长19.7%,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72件,比上年增长44%。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推广全流程网上办案,应用在线庭审、异步诉讼等线上开庭形式,推进无纸化改革,积极引导企业通过线上方式提交诉讼材料,大力推动电子诉讼档案“单套制”归档改革,推行电子送达。依托“一站式”多元解纷线上平台,理顺案件委派移交、调解办理及司法确认等环节,实现诉调对接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办理。设立数智金融巡回审判站、中以(上海)创新园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建成31家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实现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全覆盖,打造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治保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便企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实体平台。2022年11月,普陀区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

(区发改委供稿)